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研究 > 正文

专家讲座第九讲:理据的场约束原理

  • 阅读次数:
  • 添加时间: 2018-12-14
  • 发布:管理员

  1212日下午,南京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学科教授、博士生导师马清华教授应邀到我院讲学学院学生实践能力演示厅作了题为“理据的场约束原理”学术讲座。讲座由院党委书记江定主持,汉语国际教育系师生及部分语言学相关专业教师参加了本次学术活动。

  马清华教授主攻语义学和句法学,是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全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理事、《MACROLINGUISTICS(宏观语言学)》杂志主编,主持国家课题1项、部级课题3项,获中国语言文学双一流建设学科语言复杂系统理论研究项目支持,已培养毕业中外博士生10名。马清华教授不仅关注现代汉语的语言现象和理论,对汉语的历时发展、语言之间的对比等也十分关注,有助于反观现代汉语的系统运作机制。

  本次讲座,马教授提出以往的词据或语源研究存在两个弊端一是语源关系的判断指标缺乏确证性,二是部分语源学研究满足于对无向语源关系的描写忽略对语源关系的序列研究。随后,马清华教授指出场约束原理认为概念知识场所含常识元互相关联,并映射到表达该概念的词义发展关系中,理据的场约束原理对语源或理据关系有某种程度的预测力和证明力。马清华教授展示了丰富且详实的古代汉语、汉语方言以及外语语例,着重分析了汉语喜悦概念和交通乘用概念,提出语言理据的起点只有退到语言发生之前更原始更具体的生理或物理层次去寻找,生理理据、物理理据、心理/意义理据、语法理据和句法理据是先后有序地进入词汇系统并带动整个语言系统发展的。在互动环节,针对学生提出的该理论如何应用到汉语教学中的问题,马清华教授也做出了详细解答。

  语言本体研究能力的提升对汉语国际教学有积极作用,语源的研究更有助于解决汉字和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大量问题。期待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以此次讲座为契机,更加重视语言本体研究,注意语言实例的积累,在汉语教育和语言研究上有所收获。

 

作者:外语学院

审核:江